找到相关内容117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修行非唯心

    、僵硬、急躁,进一步才修受念处、心念、法念处,这样的法门不直从心识入手,乃因为心识飘忽太快,非有一定程度的定力或观照力,不易觉察。  后期佛教强调心生一切法,直从观心下手,“心”相当于五蕴中的“识蕴...

    社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4650134.html
  • 谈惜福

    ,最主要的还是要将“心”安住于适当的住所——四念处:(一)身念处--观身不净;(二)受念处—观受是苦;(三)心念—观心无常;(四)法念处—观法无我。人若能将心思寄托于这四种观念而住,是名正住,才真正懂得“惜福”、“植幅”,其福将源源而来。  行,指的是交通工具,此不论,只就“行”蕴而言。佛法中有个很适当的比喻,说“行如芭蕉”,行是一层一层的包里著,若将其层层剥脱,最后是空无实体的,这种行相流露...

    大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1965907.html
  • 帕奥禅师答:何谓正念?

    问:何谓正念?有正念之时必有正知吗? 帕奥禅师答:有四种正念,即: 身念处:对身忆持不忘; 受念处:对受忆持不忘; 心念:对心忆持不忘; 法念处:对法忆持不忘。 因此正念就是将心安住于身、受、心、法这四种目标,对它们明记不忘失。 正念的特相(或相)是沉入目标,犹如石头沉入池中一般,而不会像漂浮在水面上的空心葫芦一样。正念将自己本身与相应的名法沉入禅修的目标。当你修行安般念时,你的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帕奥禅师何为正念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8/21082089225.html
  • 佛教心理学的实践面

    觉念处、观心如心念、观法如法念处。 这段经文指出,四念住(四念处)是净化众生、灭除痛苦、解除忧愁的一条道路。四念住就是身念住(观身如身念处)、受念住(观觉如觉念处)、心念住(观心如心念)、法念住(...盲目追求感受、感觉而不再受苦了。经由禅修看清感受、感觉的面目,以拔除个人的不良习性便是佛教心理学的一个特色。 (3)观心如心念 「观心如心念」是直接观察当下的心识,有些众生的心理疾病是由于执着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3447826.html
  • 静心疗法的佛教渊源

    执著身心是干净的。   苦 --受念处--观受是苦--乐:执著世间有快乐。  无常--心念--观心无常--常: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。  无我--法念处--观法无我--我:执著有一个我。   四念处...灭掉,都要知 道。接下来我们要保持一心住在受念处,一心观察它,慢慢地就会发觉有受皆 苦,因为受源源不绝而来,我们身不由己,不能做主的缘故。当我们可以很细微 的观察受后,就可以继续观察心。   三、心念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4152709.html
  • 问:生活中如何修学《阿弥陀经》中所说五根五力、七菩提分八圣道等法?

    (2)受念处,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。(3)心念,观此识心念念生灭,更无常住。(4)法念处,观诸法因缘生,无自主自在之性,是为诸法无我。 四念处:一、身念处(观身不净),凡夫对身体的执着,分为三种:...,超越轮回,方能究竟离苦得乐。故修行人岂可贪恋红尘,须勇猛精进,方不负佛陀慈悲心愿。三、心念(观心无常),凡夫心之生灭如瀑流源源不断,由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引出无量烦恼,缠扰众生不能解脱。故佛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74877806.html
  • 四念处:抉择法无我的最好方法

    抉择为苦性;众生认为心是常有,他们通过心念抉择为无常;众生认为诸法有我,他们通过法念处抉择为无我。《俱舍论》中也以总相和别相的方式进行剖析,摧毁这四种颠倒相[《俱舍论》云:“即已成就寂止者,应当修持...

    索达吉堪布

    |四念处|空性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1/22281833749.html
  • 略释四念处

    中的诸想不断,到底也是苦(即行苦)。故人生是苦,这世界充满著苦。苦既是由‘受’而有,那么,知苦而不贪欲乐,就不为境界所转移,则‘缘受执乐’的错见,便不能存在了。   三、心念—观心无常:是以观心无常...一堆,这个身体的生存,实在不净。故能观身不净,则贪爱渴想,恋慕艳丽色相等烦恼,自可消除,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。   二、受念处—观受是苦:是以观苦之慧力,对治‘缘受执乐’的颠倒妄见。受乃领纳为义,也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55740472.html
  • 四念处的重要性

    、受念处、心念、法念处,由粗到细的四个自我警觉层次,检验自我是否分分秒秒念念分明,是否活在当下,活在此时此地,如实觉照自身的四大变化及动作、姿势,如实觉照自身的感受是否有苦、乐、不苦不乐,如实觉照当下的心念影像是否有过去心、未来心、现在心的掉悔、恋盼而引发散乱与昏沉,如实觉照是否有出自于顺我则贪及延展出“常见”(愿它恒常、不变异)及逆我则嗔及延展出“断见”(愿它消灭、不再存在)。  一个接一个地...

    張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0048597.html
  • 略述四念处

    的活动变化,如南传行者以走得很慢的步伐,感受触觉、前后脚的变化;受念处,即是身(心)的感受作用,如,脚著地(身),感觉地板硬(受),抬脚及地板的冷的感觉;心念,即是内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,如脚著地心中...是“若比丘,身身观观念处精勤、方便、正智、正念,调伏世间贪忧;如是外身、内外身、受、心,法法观念,亦如是说。”而佛教的主张知苦而厌苦,唯有知苦才能引我们出离三界,而迈向解脱之道-四念处。  整个佛教...

    元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14969686.html